首页 > 都市青春 > 红警之从废土开始 > 第1753章 首次交手

第1753章 首次交手(2/2)

目录

从美国和中东联邦卫队交手的经验来看,想要在战场上彻底摧毁天启坦克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,但是使其失去战斗力,还是可以办到的。

然而想要让一辆天启坦克失去战斗力,需要饱和的重火力打击才有可能办到,当前各国装备的反坦克导弹,一两枚是完全奈何不得天启坦克那超级坚固的装甲。

这是美国军方在战后公布出来的作战报告,印尼人自然也是知道,天启坦克被称之为全球最强的主战坦克,足以让全世界所有军队,不得不小心谨慎对待。

强如美军都在天启坦克下饮恨无数,更别说其他国家了。

印尼军人也无比的忌惮中东联邦的重型作战装备,可以说,印尼军队中的武器,完全没有摧毁中东联邦卫队重武器的能力。

大量火箭筒炮弹落在了天启坦克身上,也只是给天启坦克的装甲挠挠痒而已。

天启坦克内的两个驾驶员,脸色十分轻松准备反击,手中的摇杆把手,轻轻的移动了几下,全息显示器上面,微波雷达扫描下,四周建筑内的人员轮廓,也全都显示了出来。

微波扫描雷达下,天启坦克内的两个驾驶员,一个锁定目标,一个进行攻击。

两个炮管的天启坦克虽然无法进行齐射,但是却能够独立瞄准然后按照顺序射击。

两个同时转向的炮管,左边炮管刚刚发射了一次炮弹,炮塔马上按照下一个瞄准的目标位置和角度,自动调整炮塔,并且进行攻击。

两个主炮,可以进行不间断的补充射击,直到所有的炮弹全都打光了。

两个天启坦克,其火力的强度,不亚于一个榴弹炮营的火力密度,对付这些城市中的目标,也远远比传统火炮更加有效。

几乎所有出现火力点的房屋,全都被坦克炮打了一遍,刚刚雄起的印尼国民军,又一次哑火了。

自始至终,哨卡前的两辆天启坦克,都没有挪动过位置,一动不动的就把活干完了。

在天启坦克发威的时候,猛士突击车以及多功能步兵战车也全都冲出了哨卡,车顶上的自动武器,在车内武器控制系统的操作下,也开始对天启坦克攻击过的地方,进行火力补充。

不需要看到敌人,只需要确定敌人的位置就可以。

这一次红警海军陆战队所有携带的武器,大部分都是穿甲弹,为了就是能够在城市作战中,更加轻松的消灭隐藏在建筑掩体内的敌人。

特别是装备了狙击模块的多功能步兵战车,车顶上的狙击炮塔,在城市战中,简直就是一种泯灭人性的魔鬼级武器。

拥有和狙击步枪一样效能的狙击装甲模块,甚至能够穿透全世界大部分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的侧面装甲,有些坦克的正面装甲,都可以直接击穿。

而这种武器,本来就是进行远距离精确打击敌人地面重武器的远程狙击兵器,如果用在对付人类的身上,那场面,堪称腥风血雨。

补充坦克重火力的缝隙,多功能步兵战车当之无愧的最佳人选。

不需要太过于靠近战场,海军陆战队每一个排,都会有两辆装甲狙击车,现在的这两辆狙击车,就已经瞄准了对面所有隐藏在建筑和房屋内的印尼军人。

战火燃烧到了城市,到处都有火力点,微波雷达扫描出来的结果中,不管里面的人是否是无辜的,都将成为攻击的目标。

这是红警兵团对印尼人专门制定的行动准则,多功能步兵战车内的狙击手,犹如控制狙击步枪一样的操作设备,按照眼前显示的画面,快速的锁定了一个人员最多的目标房间。

这是位于公路对面三叉路口的一栋高楼,目标是在高楼的中间,也是建筑的第六层。

这个面对港口街道上的房间内,微波扫描的结果中显示,里面有七八个人,并且都是持枪的姿态。

车内的狙击手,亲自给自己车载狙击炮更换上破甲弹,十字准心瞄准了目标建筑的外墙,这个点正好是里面八个人的中心位置。

瞄准,扣动扳机,没有明显的声音传出,千米外的道路尽头楼层上,第六层的建筑外墙,出现了一个几乎有水桶大的圆洞,在微波扫描的画面中,可以清晰的看到里面的八个人,在破甲弹穿透墙壁之后。身体几乎同时被肢解,没有一个人能够幸免。

狙击炮,在城市作战中,就是如此的可怕。

子弹在穿透墙壁之后,破甲弹在遇到压力之后爆破开,裂开的子弹威力依然巨大,很轻松就可以撕裂人类那脆弱的身体。

这一切,只是战场上的一瞬间,然而这一瞬间的功夫,有八个生命被一根扣动扳机的小手指彻底终结。

进攻来得很突然,去的速度也很快,这是红警兵团正式和印尼国民军的首次正规交手,很遗憾,印尼国民军并没有影响到红警兵团登陆雅加达的节奏。

甚至连港口四周所有的哨卡安全,都没有真正的威胁到,而且还是陆军正面交手的情况下,没有海军和空军参与,否则的话,印尼国民军就更加不是对手了。

同时印尼人也失算了一点,中东联邦卫队并没有因为边上有平民,就有所顾忌,该反击的时候,也没有任何的迟疑。

反而是印尼国民军自己,由于对中东联邦卫队的先天畏惧,反而一直都是束手束脚,试图利用建筑隐藏展开攻击,却没有想到,这一招对于红警兵团来说,等同于无效。

短暂的交锋下,红警兵团很好的震慑了敌人,同时也通过此战,直接揭露了印尼国民军企图用平民生命来掩护自己的卑劣行为。

书页 目录
返回顶部